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感恩奋进这一年|福州奋力交出“海上福州”建设优异答卷

草木蔓发,绿意盎然,又是一年春来到。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期间提出“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为加快建设“海上福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奋斗中奔跑,在奔跑中成就。2021年,福州市深入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持续打响海上福州国际品牌,大力开展海上福州建设“攻坚120天”专项行动,实施海上福州重点项目185个,全年完成投资554.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1.3%,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奋力交出海上福州建设优异答卷。

13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下线。池远 摄

创新引领

海洋新兴产业蓄势腾飞

近日,坐落于滨海新城核心区的达华卫星互联网产业园项目建设迎来新进展,楼栋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作为海上福州重点项目,由达华智能(集团)牵头筹建,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041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11亿元,多家央企、外企、国有投资机构、卫星终端智造公司已签署入驻战略合作协议。项目将集合卫星应用研发、海洋大数据、海联网运营、卫星应用成果转化、卫星终端高端装配等功能。

如今,产业园建设已开启新一轮冲刺,将进入砌体及室内外装饰装修设计及工程阶段。该项目建成后,将依托高通量卫星及星轨资源,融合大数据、智慧海洋和海洋经济运营,打造“海联网”工程,建成“一网一中心”,即全球高通量卫星覆盖和海洋信息感知网,和“海—船—岸—养—旅—管—产”相结合的海上数字应用中心,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不久前,13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这是我国已下线的亚洲地区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风电机组。“从2017年8月开工动建,到一次次刷新亚洲纪录,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成为福建先进制造业的名片和福建经济新的增长点。”三峡集团福建公司党委书记雷增卷表示。

从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落地,到打造国际一流风电产业集群,福州仅用了数年时间。目前,产业园已集聚叶片厂、电机、塔筒等配套企业10家,产业集群粗具规模,并将促进大容量机组研发、船舶装备制造、钢结构加工制造和海洋建筑工程等相关产业的集聚和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

当前,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持续向好。“高新蓝”技术正成为激活海洋经济的新引擎,为海上福州建设提供新动能。

申远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池远 摄

项目支撑

临海新能源产业欣欣向荣

新年伊始,福清核电捷报频传:1月1日,全球第三台、我国第二台华龙一号——中核集团福清核电6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开始向电网送电;2月19日,机组首次达到满功率运行,各项参数正常,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投入商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引领着硬“核”时代的到来,也推动全市在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强市的道路上再次迈出坚实一步。据了解,每台华龙一号机组装机容量116.1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近100亿千瓦时,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对优化中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风从海上来,发力正当时。在福清龙高半岛东北侧的蔚蓝海面上,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项目规划建设的46台风机转动着白色叶片。该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装机容量299.2兆瓦,年发电量约为11.3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31.9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93.91万吨。

沿着蜿蜒的海岸线望去,一座座风电机组如一根根“定海神针”,立在茫茫大海之中。除了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项目,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A区及C区也已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随着风叶徐徐转动,绿色能源源源不断地输向千家万户。

福建是一个少煤缺油省份,一次能源自给率低,建设清洁能源强省是必由之路。作为省会城市,福州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核、风、光等清洁能源,临海新能源产业欣欣向荣。

宝钢德盛精品不锈钢绿色产业基地。刘其燚 摄

龙头带动

临港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

汽笛声响,巨轮破浪,给福州沿海港口带来勃勃生机,临港新材料产业一派欣欣向荣。如今,从空中鸟瞰福州,一个个临港新材料产业基地犹如“聚宝盆”,汇集起向海图强的雄浑力量。

看,江阴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强势崛起。一个个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朝着打造“世界一流的千亿级化工新材料专区”目标加速迈进:福州近年来引进的最大化工产业项目——万华化学福建产业园MDI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向项目投产冲刺攻坚;总投资40亿元的中景石化120万吨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力争上半年投产;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珠光材料生产企业,坤彩科技珠光材料占据45%全球市场份额,公司年产20万吨二氧化钛及三氧化二铁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试生产,钛白粉产能预计2年内突破年产100万吨……

看,可门高端新材料产业基地生机勃发。连江智能制造绿色纺织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建设,通过利用申远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现有的百万吨级聚酰胺一体化项目优势,吸引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高端品牌入驻,力争成为福州乃至周边高端织造染整基地,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绿色纺织产业园。

看,铝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拔节生长。中铝瑞闽的铝板带位列全国铝板带材前三强,研发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其高端电子产品用铝带材占有率全国第一,技术国内领先,打通了铝循环经济产业链;奋安公司拥有福建省规模最大的铝合金建筑型材和工业型材生产线,是中国铝型材十大品牌;福享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致力于成为车身结构、底盘零件及电动车电池箱的领导供应商,获得了宁德时代新能源质量优秀奖等多项荣誉;麦特新的铝合金绿色熔炼技术无污染、短流程,填补了国内空白。

看,绿色高端钢铁产业基地茁壮成长。宝钢德盛精品不锈钢绿色产业基地项目顺利点火投产,生产300系、400系及优特钢等中高端不锈钢精品产品,让新产品覆盖航天航空、家电汽车等领域,打造更高质量的价值链、生态圈。与此同时,罗源闽光钢铁公司也加快实施产能置换及配套项目,并新建年产130万吨H型钢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炼钢320万吨的生产能力,年产值可达150亿元。

更新的产业、更强的集群、更优的布局,福州临港产业活力无限。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2万亿元,沿海临港工业基地持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成为全市工业的重要增长极。

马尾船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林双伟 摄

耕海牧渔

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2021年,全市渔业产值631.87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的比重为56.3%,增长4.4%;全市水产品产量297.18万吨,比增4.5%,持续稳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全市远洋渔业产量达到42.5万吨、比增13.3%,产量、产值稳居全省首位,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这一组组数字是福州海洋经济有力发展的生动体现。福州勇当先行者,积极推进水产养殖由传统粗放型向高效生态型转变、海洋捕捞由近海向远洋转移、水产品加工由初级向精深转变,持续加快渔业转型升级,奏响波澜壮阔的蓝色乐章。

在连江县琯头镇粗芦岛的马尾造船厂,耀眼的电弧光中,结构钢板正一块块就位定型,省深海养殖装备租赁试点首台套——“闽投1号”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这意味着福建省深海装备养殖进入新阶段,“百台万吨”生态养殖平台项目再添新成员。

“该平台是集全方位智能化深海养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大型海上渔—旅综合体,今年8月就可下水,预计年产值将达1亿元左右。”项目负责人说,“闽投1号”配置自动化投喂设备、机械化起捕设备、养殖鱼类与环境监测设备等,实现全方位智能化深海养殖,还搭载海景客房、会议室以及智慧渔业中心等旅游功能舱室,将有效促进休闲渔业深度发展。

福州是全国深远海养殖先行者和全国远洋渔业发源地。福州市突出“大企业、大海域、大营销、高品质、延链补链强链”战略,鼓励有实力、抗风险性强的大企业开展深远海智能养殖。在定海湾等大海域集中布局、连片开发深远海养殖。坚持做大做强营销链,打造有影响力的销售终端品牌,依靠品牌带动市场销售。突出高品质战略,加快成立产业联盟,以技术创新、产业进步为目标,突出高品质、高附加值鱼种养殖,避免低端无序竞争,合力把产业做优。

去年,全市累计落地7台(套)深远海养殖装备平台,养殖水体突破7万立方米。在广袤的海洋新牧场里,福州正在唱响海上新牧歌,实现“百台万吨”目标,打造全省最大、全国一流的深远海养殖基地……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新一轮海上福州建设,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同样至关重要。近日,位于福州综合保税区的海上福州重点项目——正福超低温冷库项目(一期)迎来首批货物入库。这是国内现有第二大超低温冷库,省内现有最大最先进的超低温冷库,具备国际一流技术水平,进一步夯实了福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首家授权“福州鱼丸”门店揭牌亮相;首届福州鱼丸节在连江定海湾开幕;福州鱼丸博物馆与上海展示馆、纽约展示馆、费城展示馆共同开馆……福州市聚焦提升“中国鱼丸之都”影响力,不断强链延链补链,发展壮大鱼丸产业。去年,福州鱼丸等鱼糜制品占全国市场份额50%以上,产值位居全国第一。鱼丸产业销售额也创新高,约为80亿元,同比增长12.5%。

江阴港向国际深水大港迈进。(福清市影像中心供图)

港城联动

丝路海港城建设提速

眼下,福州港江阴港区6号泊位已具备停泊条件,7号泊位工程已完成沉箱安装,将建设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罗源湾南北直航设计方案通过审核,南北港区周转距离缩短1.5个小时;港后铁路相关勘察任务正在进行,将进一步完善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模式……福州港加快迈入“大港时代”。

港以城兴,城以港兴,沿海城市的发展与港口建设息息相关。2021年,福州港货物吞吐量完成2.74亿吨、增长9.86%,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44.55万标箱,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排名全国第17位。福州港已建成生产性泊位186个,其中万吨级泊位56个,形成连片式、集约式和规模化发展格局,已发展成为中国沿海大宗散货中转运输枢纽。

将视野拉到万米高空,总用地24.79公顷的船政文化马尾造船厂片区保护建设工程仿佛是镶嵌在闽江之畔的一颗明珠,重新焕发光彩。

1月3日,在船政创办156周年之际,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新馆开馆。新馆馆舍以原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综合仓库为主体,历时9个月进行改造,从千年变局、船政诞生、船政教育、船政制造、船政海军和船政文化六个方面全面介绍船政的历史和文化。此次开馆的新馆是船政文化城核心区,马尾造船厂片区(一期)项目的点睛之作。

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近年来,福州市牢记嘱托,传承和发扬“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加大对船政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船政文化内涵,加强船政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大力推进船政文化城建设。

当发展的指针再次走进春天,发展的希望在榕城大地更加强劲生长。市海上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为抓手,全面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做好高端精细化工产业、风电装备产业、现代海洋工程装备、深远海智能养殖产业等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文章,进一步打响海上福州国际品牌,力争2022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市水产品产量突破307万吨,临港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450亿元。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强婕宁 责编: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