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氢”转化 实现零碳供电
福大团队携手企业力争打造万亿级产业链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我们国家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要靠创新,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
嘱托,声声入耳。在创新驱动下,福州大地不断集聚科技新动能。上月,福大紫金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国内首座3千瓦级“氨-氢”燃料电池发电站交付中国铁塔龙岩分公司,现已成功发电并稳定运行。该技术突破“氨-氢”能源循环的关键技术瓶颈,解决了氢能产业“卡脖子”难题,获得国家专利30多项,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效率高
“氨-氢”燃料电池
安全零碳续航长
日前,记者走进工业路上的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氨燃料电池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在对一座近一人高的设备进行参数记录。“这是‘氨-氢’燃料电池发电站的原型机,基站现场的设备体积比这个大几倍。”在远程监测室,工作人员正实时监测“氨-氢”燃料电池发电站的运行数据。
“这套装置可以为经常性离网基站提供不间断的电力保障,同时兼有储能和发电的功能。”福大紫金氢能科技总经理张卿说,“氨-氢”燃料电池发电站不仅具有绿色、高效、无噪声的特点,还具有长续航、远程可操控的优势。经过一定时间的测试,公司将形成一系列移动式分布电源产品,推广到数据中心、写字楼和商业中心等场所,实现安全、零碳、低成本供电。
据介绍,“氨-氢”燃料电池发电站还可用于草原、荒漠、高山、海岛等离网使用场景,帮助用户实现远程了解基站状况、长时间无人值守,大幅削减日常维护费用,实现绿色环保供电。
应用广
“氨-氢”转化
“上天下海”全覆盖
发展氢能产业是实施“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但是,氢气易燃易爆,存在储运难、本质安全性弱等问题。而氨作为高效储氢介质,具有易液化储运、安全性高和无碳排放等优势。
“合成氨是我们的传统优势技术,现在我们利用在氨工业催化的研究基础,通过液氨把氢存储在瓶子里,再通过氨分解热催化转化装置,把氨转化成氢气和氮气,经过纯化后进入燃料电池,转化成电能。”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罗宇说。
除了应用于“氨-氢”燃料电池发电站,“氨-氢”转化技术还有哪些用途?张卿表示,通过“高效合成氨”和“低温氨分解”两项核心技术,可开发出分布式移动电源、氨现场制氢-加氢一体化装置、“氨-氢”燃料电池载重卡及物流车、“氨-氢”燃烧内燃机及远洋船舶系统等应用场景,做到“上天下海”全覆盖。
融合深
打造“零碳循环”
万亿级产业链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作为我国氨工业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北京三聚环保公司等开发出世界首套以煤为原料的低碳安全高效合成氨成套新技术,打破国外近30年的技术垄断。
在此基础上,该中心进行“氨-氢”绿色能源重大技术攻关,创制出使氨高效分解的新型低温催化剂,并设计开发出低温氨制氢加氢站装置和新型“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突破了“氨-氢”能源循环的关键技术瓶颈。
在张卿看来,能把“氨-氢”转化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推广到商业,就是创新的最好体现。未来,合作方将进一步聚焦我国氢能产业化发展存在的“卡脖子”难题,充分利用福州大学的技术领先优势,坚持产学研用融合,建设一支国家级“氨-氢”能源产业创新团队,力争打造出集绿氨产业、氢能产业及可再生能源产业于一体的“零碳循环”的万亿级产业链。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强婕宁 责编: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