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林占熺:点草成“金” 情接万里

16日8时40分许,党的二十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走上了“党代表通道”。同一时段,福建农林大学禧强楼报告厅内,数百名师生紧盯着电视荧幕,神情激动。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长期关怀下,菌草技术已从福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话音刚落,报告厅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座师生与有荣焉。

年近八旬的林占熺依然在为“菌草梦”四处奔走,在赶赴北京的前夕,他还忙着考察调研或在实验室工作。他的大半辈子,都在和菌草打交道,倾注了无数心血。

时间拨回至上世纪70年代。当时,林占熺还在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工作。在一线调研中他发现,虽然食用菌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但以树木为主要原料的菌业生产消耗了大量林木资源,“菌林矛盾”激化难解。

“能不能以草代木,缓解矛盾?”当生态恶化和贫穷落后两大难题纠缠不休,在林占熺心中,换个方式栽培食用菌的想法愈发强烈。

怀揣这个想法,40岁的林占熺调回福州,向福建农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前身)工程队借来5万元,从零开始建设实验室。

没有菌种接种针,就把家里的自行车拆了,磨光钢线来代替;没有粉碎机,借用学校农场的饲料粉碎机,把野草芒萁粉碎了做培养基……

终于,1986年10月,在这间借资筹建的实验室里,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来的香菇,从试验瓶中钻了出来,从此翻开了菌草新篇章。“当时我热泪盈眶。”再次回忆起那一刻,林占熺仍很激动。

菌草技术面世后,林占熺开始手把手地教福州等地农民用菌草栽培食用菌、药用菌。林占熺曾郑重地说,福州,是食用菌扶贫的重要发祥地,也是菌草技术扶贫的发祥地之一。

菌草技术先在罗源扎根,随后辐射闽侯、闽清、永泰等地,成为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1992年至1994年间,闽清县省璜镇下坂村农民利用芒萁、五节芒等栽培香菇,人均收入700多元,家家盖了新房、买了彩电,生活越过越美。

菌草技术点草成“金”,且多点开花。1997年,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彼时林占熺带着六箱菌草,和团队在宁夏十几个县建立菌草产业扶贫示范生产基地,多年来,宁夏西海固17500多个农户因菌草摆脱了贫困。从此,菌草技术跨越山海,走向全国。

前些年,林占熺还把目光放在了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上,目标为“种下黄河千里菌草生态屏障”。如今,菌草已经在黄河沿岸9个省区种植。

小小一株菌草,漂洋过了海。从南太到非洲再到拉美,许多人通过种菌草、种菇、养畜,摆脱了贫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目前,菌草技术和减贫经验已经传播到世界106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列为“和平发展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林占熺表示,自己有几个愿望:希望菌草千里生态安全屏障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希望菌草产业能继续帮助乡村振兴;希望菌草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翁彬冰 责编: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