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顽石有风景 也有剧情——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明

古厝新韵   寿山山秀园石   杨明  作

他的作品,很像明清小说里的“绣像版画”。这是许多人对杨明作品的第一印象。杨明,擅长人物雕刻,近年来,他将人物形象置于生动的叙事中。于是,一块石头,便是一幕扣人心弦的剧情……

茂密的老榕,掩映着古朴的马鞍墙。厝前,一童子跪坐在地,正小心翼翼地试探爆竹的引信,吸引了小伙伴们纷纷前来围观,或掩耳,或探身,或倚门,或攀窗,姿态万千,神态各异。榕树、马鞍墙、龙舌燕尾脊,鞭炮、灯笼、春联,鲜明的空间、时间指向,刻画出鲜活温暖的福州传统岁时生活画面。这件名为《古厝新韵》的作品,尤见杨明相石取俏的深厚功力以及他对圆雕、浮雕、镂雕、阴刻等多项雕刻技法的娴熟驾驭。作品的构图,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并运用了绘画中的透视技巧,表现古厝的错落有致。除细腻传神地刻画人物外,榕树的姿态、枝叶、根须、藤蔓也刻得一丝不苟,连时光在墙面留下的斑驳与裂缝,都照顾到了。

作品有技艺高度,亦有情感温度。清雅宁静的古厝,活泼可爱的孩童,喧闹热络的场景,寄予了杨明对渐行渐远的童年生活追忆与怀念。那时候,车马慢,岁月长,简单而美好。而原石是一块不甚起眼且石质普通的山秀园石,在他的“妙笔”下,大块的灰,化作古厝建筑主体及部分榕叶;红,则刻作人物、树干、根须等;黄,深浅不一,或为蕉叶,或为岩石。

寿山石之美,正是美在俏色;寿山石之妙,正是妙在取俏。


山歌好比春江水   寿山山秀园石    杨明  作


在杨明的眼中,每一块石头,不论贵贱,纵是顽石,都蕴藏着生机。作为创作对象,石是为题材服务的。常常,他带着“选题”,多次进山,苦苦寻觅,只为寻得一块最理想的石料。

形状、大小、颜色、纹理……这些与生俱来的自然信息,经他的慧眼与巧思,悄然发生重组。

又藉由因材施艺,赋予顽石崭新的生命,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有形体,亦有精气神,价值也因此被重新定义。一块顽石的华丽蜕变。

类于《古厝新韵》,杨明还创作了《龙腾盛世》(以南后街为背景)《上下杭的前世今生》《烟台山》等极具浓郁福州文化特色的景观作品。

无一例外,这些作品,皆是人景相依,情景交融,有着很强的故事性。

同样地,这波安排“剧情”的操作,也在山水风光、民俗民风、民族风情、历史文学、红色革命等题材上施展。

顽石上,“好戏”连台。


人生如戏   寿山山秀园石   杨明  作


《四大名著》组雕,杨明分别选取《三国五虎上将》《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盘丝洞》《史湘云醉卧芍药园》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四个经典场景作为题材,以寿山石雕的艺术语言表达明清小说中“绣像版画”的味道。

以《三国五虎上将》为例,作品利用石材天然的俏色,以高浮雕呈现滚滚江水、熊熊烈火、飘飘旌旗,赤壁之战的壮怀激烈,跃然而出。

人物则以圆雕呈现,刘备、诸葛亮,羽扇纶巾,英姿华发;五虎上将,金戈铁马,威风凛凛。他们皆朝江中凝望:但见江水滔滔,火烧连营,折戟沉沙,樯橹灰飞烟灭。

又如《一帆风顺》。一艘帆船,风帆张满,在惊涛骇浪中,逆流而上。桅杆下,一水手攀着梯子,正朝风帆张望。远景是类于蓬莱瀛洲的海上仙都。

虽为吉祥寓意题材,但人、景的设置与刻画以及构图,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逆水行舟的惊险与艰难,表现得淋漓尽致。

显然,以石叙事,已成为杨明寿山石雕刻艺术的风格标签。


古厝情深   寿山山秀园石   杨明  作


不过,他的作品风格并不限于此。

《流云飞瀑》《万山红遍》《群峰倒影山浮水》等作品,向我们展露了一种类于传统山水画的笔触,饶有宋画的笔意。

这类作品,他尽可能减少人工雕琢,来成全原石的自然美,即“虽为人作,宛自天成”。

如《流云飞瀑》,淡黄为飞瀑溪流,深紫为峭壁巉岩,基本保留了老岭石的天然形状。

雕刻的部分,疏简繁密,相辅相生。

流云、山树、小舟、浪纹,精雕细刻;牵牛者、路人、小童等人物,则为简笔。

人迹之小,山水之大,对比强烈,境界阔大。

每一件作品,都是创作者人生的投影。

人生季节不同,风景殊异,境界亦有别。

杨明自幼痴迷绘画,从五彩斑斓的寿山石中,发现了一个“新世界”。


一帆风顺   寿山山秀园石   杨明  作


七岁那年,他从一个在福州雕刻总厂工作的亲戚那里拿来一些边角料。描好图稿后,试着用剪刀刻。别看他年纪小,拥有绘画天赋的他,还刻得像模像样。十多岁时,他正式拜师学雕刻,后又师从有“观音王”之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光。他早年的作品,以小件人物圆雕、手把件为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艺术创作,是一个“死去活来”、不断突破的过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苦心探求,尝尽寂寞,个中滋味,唯有自知。

五年前,受一位书画家的启发,杨明尝试创作大型群雕摆件,寻求艺术创作的超越与突破。

从手把件到大型摆件,是体积、难度的增加,亦是从技艺到艺术的境界升华。

书法讲求“意在笔先”,绘画讲究“胸有成竹”。立意对寿山石雕艺术创作来说,亦至关重要,是作品的灵魂。

“眼高,不怕手低”,是杨明的创作观。“眼高”是眼界,亦是境界。在他看来,唯有眼界宽,境界方能高。“手”是技艺,“低”只是暂时,只要孜孜以求,便会不断提升。不同于守旧传统手艺人“秘不示人”的保守,杨明创作总是“敞开大门,敞开心怀”。在创作中,他常常会邀请很多人来点评。或点赞,或拍砖,他总是波澜不惊,不喜不嗔。

广闻博见,是他的长处,取长补短,是他收获成功的诀窍。

这对于“一刀不慎,功亏一篑”的寿山石雕创作来说,实属难能可贵,需要莫大的魄力与胸怀。

独行快,众行远。


放飞自由    寿山山秀园石   杨明  作


杨明还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团队,成立了福州市百工非遗文化研习中心,拉了个中青年雕刻骨干“创作群”,圈友各有所长,皆为“精兵强将”。在他的带领下,他们各显神通,“抱团”创作。作品深具震撼力,发挥出了“1+1>2”的合力效应。

而且,他的眼界不止于中国,而是放眼世界。迥异于“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他是“千里马找伯乐”。早在2013年,他就大胆地“走出去”,美国洛杉矶、意大利米兰……把中国寿山石艺术文化播洒到欧美。

他坚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吃过的苦,都会汇聚成灵感的源泉。

在与杨明的无数次往来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眼高,手亦高。他携团队正着手创作一组关于福建“世遗”的大型雕刻,缩微的山水与建筑,亦波澜壮阔,令人心潮澎湃。

传承千年的寿山石雕刻艺术,未来的舞台,将是全世界。

(文/余卫平: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杨明艺术简介

杨明,出生于1975年,福州人,启蒙于郭茂康先生,后拜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光,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后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先后获得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21年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福建省民间艺术家。

杨明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实验厂第二车间主任、福州寿山石鉴定中心专家人才鉴定师、闽江学院和福建省经济学校客座教授、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寿山石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兼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石雕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副会长等职务,多件作品收藏于国家级和省级专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