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大漆——木水之精,作为闻名于世的体现中国文化物质载体的三大天然材质,大漆出现在中国物质文化的历史舞台上的时间,远远早于瓷与纸,已有八千年。
漆树是植物,其树液,就是传统上所说的漆,或曰生漆,经加工提炼,即为熟漆。漆之朱、漆之黑,如丹心、如铁血,已经深深地和华夏的人文精神、人格精神乃至民族精神交融为一体。
调和万物,广合天下,善于和任何天然材质相结合,举凡竹、木、麻、棉、丝、纸、皮、石、陶瓷、金属、琉璃等,不择精粗,不拣荣枯,有髹无类,泛爱众而亲仁的,遍与而无私,昭示大漆的仁爱与包容精神。
隐恶以扬善,着物而化洁,举凡经大漆髹饰之器,无不脱胎换骨,焕然一新,昭示大漆的善化情怀。
随象设色,或热烈如火,或沉稳如山,或深沉如渊,昭示大漆的智慧运化。
肌纹随形,赋化万千,神鬼莫测,昭示大漆的深邃义理。
一经髹为,如凤凰浴火,它将经过固化、氧化,然后透出由内而外温润光泽,这是大漆新一轮生命的开始,昭示大漆的常新生命。
大漆固化后,愈磨愈亮,耐热耐湿、耐酸耐碱,昭示大漆的坚强禀赋。
大漆是历久弥新的!大漆的生命总能在凝固中重生。只因为,它是中国漆!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大漆无言——中国名家漆艺术展”在中国的漆艺之都福州举办,汇集数十位漆艺名家的作品,以漆的美学唤醒童年记忆,装点世间美物,传承中华文化,漆乐融荣。
漆艺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传承国漆文化,既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审美守望与价值认同,也是基于对当代文化的美学选择与生活追求。大漆无言,大美无声。它不动,不惊,历经千年,光姿依旧,以最质朴的本质,留下震惊世界的美。
二○二四年五月
福州,中国脱胎漆艺之都
2006年,国家将福州漆器髹饰技法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福州脱胎漆器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福州“中国脱胎漆艺之都”荣誉称号。“骨肉皮筋巧作神,瘦肥美丽文为眼”的工艺水平,使福州历代相传的髹漆技能居全国同行领先地位。
《花趣》 80X80cm 郑崇尧 作
郑崇尧,1934年生,福建福州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东南文化传播促进会理事。
《飞天》30X30cm 王和举 作
王和举,1936年生,四川成都人。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闽江学院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团圆》60X60cm 郑益坤 作
郑益坤,1936年生,福建福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福州画院特聘画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州脱胎漆器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亚太地区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艺术成就奖(美术)等荣誉。
《梳妆傣女》60X45cm 乔十光 作
乔十光,生于1937年,河北馆陶人。漆画艺术家,中国现代漆艺的开拓者和漆画创始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漆画之父”。他的作品注重漆性与绘画性的统一,使现代漆画在保持传统文化品格的同时不断创新,逐步走向独立。
《荷趣》40X40cm 吴川 作
吴川,1940年生,福建泉州人。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委员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闽江学院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梅瓶》H68cm 黄时中 作
黄时中,1942年生于福建福州。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委员会副会长。
《白鹤》60X60cm 郑修钤 作
郑修钤,1946年生于福建福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遗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大气系列》90X120cm 汪天亮 作
汪天亮,1950年出生于上海。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福州脱胎漆艺代表性传承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闽江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福建省漆艺文化研究会会长、台湾辅仁大学讲座教授、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校名誉教授。
《梦里水乡》60X90cm 陈天灨 作
陈天灨,1951年生,福建福州人。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福州市脱胎漆器行业协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漆专会副主任。
《鹿园》60x60cmx6 唐明修 作
唐明修,1958年生于福建福州。福建省美术馆原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漆艺术专业主任(硕士生导师)。
《江南雪》60X80cm 陈明光 作
陈明光,1952年生,福建南平人。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漆艺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奕趣》H52cm 上官俊华 作
上官俊华,女,1960年生,福建长汀县人。国家一级技师、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漆器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优秀人才“百人计划”技能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领办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异园》80cmX80cm 江书荣 作
江书荣, 1964年生于福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艺术馆创作部主任、研究馆员,福建省美术专业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芳华》120X120cm 汤志义 作
汤志义,1971年出生于福建云霄。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省青年画院院长、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美术学博士。
《暖阳》60X120cm 吴思冬 作
吴思冬,1976年生,福建福州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委员、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硕士生导师。
《戏韵》 19.2×19.2cm×4 邱志军 作
邱志军,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级百千万人才。现任福建省美术馆馆长、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中国漆器,一眼千年
“坚牢其质,光彩其文。”大漆材料是华夏特有的物产,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此材料进行漆艺创造的民族。
杭州市萧山区湘湖跨湖桥遗址一处墓葬出土的漆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漆器实物,距今约八千年。我国古代文字记载“漆器”一词最早的时代出现在汉代班固《后汉书·货殖传》上,有“漆器一千件……”。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绘画材料,大漆在建筑、家具和其他器用上的装饰绘画,就是中国最早的绘画。
在古汉语中,“漆”字被写作“桼”,是一个象形字。大漆即天然漆。它是割取漆树汁液而得来,先经过滤净化形成生漆后,再经过加工精制后,成为液态的生漆、熟漆、半熟漆。大漆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含氮物、水分和少量其他有机物质组成。大漆的氧化结膜主要靠漆酶的活性。生漆在漆酶作用下,一旦接触空气就进行自然干燥氧化结膜,漆的颜色逐渐由乳白色变为深褐色。
漆是一种有生命的材料,这种生命力赋予了大漆丰富多样的自然属性。它的半透明的材料性质,还赋予了大漆特殊的色彩特征。将大漆与其他材质结合,便会产生奇妙的组合反应。在大漆中加入铁,大漆变黑,“漆黑”一词由此而来。丹漆,是由大漆和朱砂调合而成,是中国最具代表的颜色——朱红色的由来。大漆的色彩与其他颜料的色彩不同,漆的色彩温润又神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历久而弥新。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一书中,记载大漆的髹饰技艺多达14类100余种。现代漆艺家常用的髹饰技艺有磨漆、戗金、弹染、变涂、推光等,在漆艺技法的历史演进中,工具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变换也是促成技法创新的一个因素。不同区域和不同工艺风格的漆艺艺人有时会使用不同性能的各自工具,但一些基本工具设备却是从事漆艺者必备的,例如:角锹与漆刷、过稿与起花工具、罗筛、罗筒、雕刀等。漆的使用不仅仅是展现了漆材料本身的自然属性,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审美品格等多方面的特征。漆艺家在运用大漆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时,会在潜意识与大漆材料发生对话,从而感受大漆的精神、品格、生命,从而感悟中国漆文化的核心价值,体味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精神品格。
八千多年的漆艺,是中国的象形,是一部优雅的诗集,蕴含着中国数千年的韵,是华夏民族关于美最早的认知。
漆器极简史
新石器时代
关键词:红+黑 主色调出现
商周
关键词:颜色不够 珠宝来凑
代表工艺:镶嵌
战国、两汉
关键词:无物不漆、工艺爆发
代表工艺:漆绘、锥画、填漆、戗金、描金、金银釦、金银箔贴花、堆漆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关键词:佛教
代表工艺:夹苎造像、犀皮漆
唐
关键词:奢华、对外交流代表工艺:金银平托、螺钿
宋元
关键词:极简Vs极繁
代表工艺:素髹、雕漆
明至清初
关键词:理论总结、对外贸易
代表工艺:款彩、百宝嵌、识文描金、雕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