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福州市艺术学校)副院长陈志勇十分忙碌:一边带着学生去安徽安庆参加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比赛,一边和同事们筹备着闽剧精品剧目《红裙记》赴法展演工作。
这位“80后”有着多重身份——既是闽剧非遗传承人、教育工作者,又是福州市政协委员、优秀驻村干部。
子承父业 做新时代的闽剧人
陈志勇出身梨园世家。祖父陈妙轩以高亢圆润的“妙派”唱腔享誉闽剧界。父亲陈乃春则是当代最著名的闽剧表演艺术家,闽剧界首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享有“闽剧第一梅”的雅称。
陈志勇自幼在耳濡目染中对闽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即使祖父认为这一行太辛苦,不想让孙儿继续从事,当年16岁的陈志勇还是毅然决然地报考了福建省艺校福州市闽剧班。
“我对闽剧的热爱是从小就刻在骨子里的。我从祖辈、父辈身上看到了闽剧曾经的低潮、复兴再到振兴,也见证了位于南公园一栋校舍、一度岌岌可危的闽剧班,发展到今天拥有50亩新校区的全省乃至全国第一所闽剧学校的历程。作为一个闽剧人,我始终为自己身处新时代而自豪。”陈志勇说。
求学时,过了变声期的陈志勇从演员转变为主胡,工作后又从主胡转为幕后的主胡教师、戏曲编排,如今走上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福州市艺术学校)副院长的管理岗位。虽然和父辈们走上了不同的艺术道路,但他对闽剧艺术的传承和热爱始终不变。陈志勇说:“即使到了管理岗位,每周我还有8节主胡专业课。闽剧振兴,人才是关键。每一届毕业生有三四十名,他们是省市闽剧院团的后备力量,是闽剧未来的希望。”
多年来,陈志勇全身心投入闽剧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事业,深入开展闽剧音乐研究,推动完善相关学科建设。2016年,福州市艺术学校并入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闽剧发展的高度重视下,陈志勇参与了“闽剧资料数据库”搭建,参与编排的闽剧新编现代戏《青春祭》获“福建省第八届艺术节暨第二十八届戏剧会演”剧目一等奖。今年11月,他还将与学校的闽剧老师们一起带着精品剧目赴法参加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文化交流活动。
2015年,到罗源县西兰乡洋坪村挂职的陈志勇投身乡村文化振兴浪潮。他有魄力、有远见地主持关闭了矿山,发扬村里“耕读传家”的传统,用文化资源“输血”,让洋坪村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也为该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奠定基础。陈志勇也因此被福州市委组织部授予“驻村之星”荣誉称号。
积极履职 为弘扬闽剧艺术发声
2022年,陈志勇多了一个新身份——福州市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服务社会,为政协与闽剧院校、院团搭建了沟通合作的桥梁,多方探索创新方式,推进戏曲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劲与活力。
不久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委员在行动 闽剧进政协——我是非遗小达人 共赏闽剧之美”亲子活动在福州市政协举行,吸引了许多市政协机关干部及其子女参加。在陈志勇的牵线搭桥下,闽剧“走”到了大家的身边。孩子们跟着艺校老师们学闽剧身段、画闽剧脸谱,了解闽剧的历史文化与代表剧目。丰富的活动让大家对闽剧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下一代心中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陈志勇告诉记者,闽剧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态表现形式。保持原汁原味的闽剧艺术、创新闽剧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非遗传承人的一种责任,更是在守护海内外乡亲的思乡情怀。“没有闽剧,就没有我们这些人的工作和生活,我这一辈子离不开闽剧。每一届政府都非常关心支持闽剧的发展,我们必须做好闽剧的传承和发展。”
因工作原因,陈志勇的足迹遍布全国不同的戏曲之乡和戏曲发源地。振兴传统戏曲是许多地方的共同课题。陈志勇发现,近年来全国多地开始活跃起“小剧场沉浸式”戏剧活动。比如河南郑州有“街头豫剧”“戏曲幻城”豫剧小剧场,广东各地有“街头粤剧”、荔枝湾大戏台,浙江宁波有“街头越剧”和戏剧人物Cosplay(角色扮演),抖音上更有爆红的越剧《新龙门客栈》,其“新国风”风格和“环境式”观众席刷新了年轻人对戏剧的认识。
基于对闽剧的了解,结合所见所闻,陈志勇心中很快有了想法,于今年提交了提案《建议在福州推广“小剧场沉浸式”闽剧》。他提出,在三坊七巷、上下杭、“闽江之心”等人流量大的景点发展街头戏剧,让年轻人在福州街头能常看到正宗的闽剧小剧场;试点闽剧元素景观改造,创建视听沉浸式街区戏剧文化环境等。“闽剧要想打开年轻人市场,需要像越剧《新龙门客栈》那样的‘新国风’作品。街头小剧场无疑是向大众展示创新作品、验证其是否符合大众审美并进行锤炼改进的最佳平台。”他也呼吁让闽剧融入越来越多街头艺人活动,促进闽剧表演形式改革,通过赛事和活动推动更多“新闽剧”“轻闽剧”创作。
探索创新 打响“闽都”文化品牌
为挖掘“闽都”文化内涵,助力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近年来,陈志勇持续探索“闽都”文化在新时代发展的创新路径,积极撰写相关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
严复是从福州走出的中国近代杰出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陈志勇关注到,当前传承发扬严复思想和精神缺乏动态性、大众化、常态化的作品。他认为,严复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需要以更多形式“动”起来,所以撰写了提案《关于创作和发扬动态性严复思想的作品的建议》。在提案中,他以编排的原创话剧《少年严复》斩获多个奖项为例,建议福州市有关单位多创编以严复故事为主题的文艺舞台作品,并进行常态化展演,动态传承和发扬严复思想。“以福州严复故居为载体,创建两岸融合交流场馆,邀请台湾青少年来闽入馆开展研学旅行,让场馆成为打开两岸同胞认识严复、深化文化认同的又一窗口。”
陈志勇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反馈。严复主题沉浸式戏剧《笔醒山河》、评话《天演先声》、伬艺《笔醒山河》以及歌曲《天演论》《郎官巷的怀想》……近年来,他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有关严复的文艺作品涌现出来。郎官巷严复故居被列入“台胞寻根示范点”,纪念严复诞辰170周年大会也在福州隆重召开。
陈志勇说,“亲历、亲见、亲闻”,是他担任政协委员两年多来在日常工作和履职中一直秉持的态度。“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打响‘闽都’文化品牌,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创新者。”
来源:福州政协
编辑:叶虹 责编: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