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寄意丹青书华年


认识林之本老师,是在二十年前的一次朋友召集的笔会上,初次领略他的画技,就有了敬佩的感觉。而投师他的门下学画也有四个年头了,这让我有更多近距离接触他的机会。我们从认识到认知。从了解到理解,从结识到结缘,林之本老师的高大形象扎根于脑海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户庭去尘杂   斗室无余闲

在榕城闻名遐迩的三坊七巷,走进著名而又隐身陌街中的画家、教育家林之本先生的书房,却是另一番天地。楼道里推开一扇小门,便有一间斗室跃入眼帘,迎面扑来了阵阵清香。贴墙的几个书橱早就充沛盈满,书籍、大大小小的画册有序叠放,一应各得其所。一张画桌当中端放,上铺画毡熨贴舒坦,桌上两个笔筒、十余支毛笔、一方墨砚、两对镇纸,补壁处两三幅先生的得意之作,几张实木沙发摆放得体,自来水引入室内便于洗手、洗笔、泡茶。室内简单的陈设供主人学习、教学,其可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斗室整洁,一尘不染,茶具、杯碟锃亮,笔砚一律当日洗净,物料摆放整齐有序。就连一张碎纸寡料也被放在固定的抽屉里安居待命。斗室的主人酷爱大自然,阳台上各式花卉争相竞放,呈现一片郁郁葱葱的盎然生机。这间斗室与它的主人心心相印,情趣相投,双方都不好大红大紫。先生佳作如云,得奖甚多,墙上看不到任何一张状品。室内清一色的中式布置,淡雅到没有一丁点花哨,然而就是这间不起眼的“陋室”,往来求学求艺的学生络绎不绝。拜访交流的学者、名家、名师应接不暇。究其原因,皆与主人的癖好、德行、学养、情趣紧密相关。套用陶渊明之句,真可用“户庭去尘杂,斗室无余闲”作为它与主人的小照。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之本先生性格儒雅,秉性不温不火却为人热忱,但凡上门求学者从不拒绝。为的是珍惜学子可贵的积极性,每每上门的、微信求教的,都和颜悦色地谆谆教导,他总是用肯定的、鼓励的言辞褒扬作品中的优点,当然他完全可以鉴别作品的优劣,对其中的一些瑕疵和不足总是以建议的口吻向求学者婉言提及。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格,不做伤及他人颜面的事情,他从事教学多年,不论启蒙的教材,还是佳作品评讲解,总是删繁就简,浅显易懂。环环入扣的话语,说理式叙述和透彻通俗的解读,从无矫揉造作,更不故弄玄虚。一次他讲解古代谢赫的六法,生怕学生不易弄懂其意,还专门抄写出来,逐字逐句讲解,反复询问是否真正理解,对山水作品的构图,反复强调胸有沟壑,讲解不厌其烦。他对学生的学业关心备至,求学前必把他的基础底子摸清,一来尊重前师的教育成果,二来可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便于因材施教。他门下学生很多,但对每位学生的癖性爱好、训练基础、求学动机、发展方向和教材编制几乎都是一对一的个案施教,学生们千百次问,他都不厌其烦。习作改过一遍又一遍,从来不避其劳,讲解一次又一次,总是和风细雨,从未见先生大声过,他为了学生的学业,千方百计地找适应每个人的教材,甚至把自己珍藏的仇英、沈周的画册都拿出来,供其参考。为了帮助学生适应掌握纸性,还把自己珍藏的宣纸送给学生。他总是采用逐步感染、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态度和方法来教学,这种方法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清渠哪得许   源头活水来

就水墨丹青这个行道来说,之本先生早年就读于艺师国画专业,受过系统性良好的美术教育。他温文尔雅是基于对中国传统中庸之道的感悟。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造就了他坚守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敬畏大自然,又培育了开放、包容、纯真的态度,对新生事物的敏锐和融入,阐发了先生善于用多元的语境和个性化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是一位多面手,山水、人物、花鸟皆有佳作问世。有时在工作室阳台观察花木不同季节的姿态,时时出外采风,领悟山林之气和观察野外各种昆虫的习性,把大自然捕捉到极致。他的山水画得名山大川的熏陶。把画的精神摄入自己的写生画稿之中。他对自己的作品十分珍视,在进入市面之前,都要反复端详审视,力争不留缺陷。他总是这样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的作品,如同对待人生一样。他的艺术生命长青,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养分。


红颜弃轩冕   白首顾松云

之本先生年少聪颖,才华横溢、青年才俊可谓风流倜傥。但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身于毕生钟爱的事业——美术创作及美术教育,别说庙堂之高的冠冕之炫耀,他毫不动心,就连烟酒的浸淫、棋牌之诱惑也不感兴趣,似乎美术才是他的唯一,以己天份尽其天成,穷其天理,毕其天任。他从不强求名师、名家的称谓,对一些花钱买来的所谓“荣誉”呲之以鼻,绝不与之苟同,拿他的话说“一切以自己的作品来说话”。他坦坦荡荡,在艺术的价值取向上,充满自信,对原则问题他毫不承让,用不着半点谦虚,以致于慕名征稿求画者接踵而来。

现在请让我从他不计其数的画作中随意取出一幅,以《春晓》为例,透过这幅山水画佳作,领略先生的情趣吧:这是一幅立轴淡设色山水图。画面是再普通不过的南国山水风光,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岭梯田,背靠连亘的远山;中景为郁郁葱葱的树木,略带炊烟的山居民房,搭在峭岩陡壁之上,弯曲逶迤的小路、高悬于河谷之上的板桥、卷舒自如的云彩、潺潺的流瀑构成充满乡土气息的画面。关键在于他能从宁静中透出劳作的艰辛,从淡雅敷色中渗出人生道路的崎岖,从朝霞的飘渺散发出对今日的期盼,从收割完的稻田昭示农民对来年丰收的渴望……好一幅田园风光,彰显山乡盼望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的画卷,饱含着作者对山区人民深厚的情感,流露着他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憧憬,从而达到时代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艺术高度。作品运用传统的山水画技法,赋山水田园、云树、草舍、木桥以生命,绘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情注入于水。画面用抒情又写实的手法,远中近景层次分明,构图从容雍和。对此,画家早就胸有成竹:画面敷色典雅,洁净、安谧、祥和,作者以线造型,巧妙地与块面结合,营造气势恢宏、格调清新的氛围,给读者以自然纯洁之美的享受。先生除天赐的美学潜质外,所有成就都基于他的勤耕不辍,他善于观察万物生机,以敬畏自然、敬畏人民的世界观,恪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本,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中国文人的骨气,坚守文人的本位,具有“红颜弃轩冕”的胸襟,先生已八十高龄,从艺六十余年,期望到了白首之际,能比肩松云、德艺双馨!

(文/ 丁临川,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史馆馆员)


林之本艺术简介


      林之本,福建建瓯人,长期从事美术创作与教学。现为中国田园山水画院理事,中国名家联合书画艺术院艺委会副主席 (香港),福建省雪峰书画研究会监事长,福建省民盟书画学会顾问,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