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晚上11点半,台北科技大学老师陈长忻和5名学生从长乐机场抵达马尾海青营地,他们的行李箱都异常沉重,里面不仅装着衣服,还装有此次参赛的关键材料——木头。这些木头有何特别之处?12日,记者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实体建构大赛比赛现场找到了答案。
台北科技大学学生在搭建作品。
走进琅岐红光湖公园,只见湖畔边错落有致地分布着14支队伍的搭建点位,学生们聚在各自点位上,专注地忙着搭木板、拧螺丝,现场一片热火朝天。在台北科技大学的搭建点位,记者看到,木构架整齐摆放,学生们正在做搭建前的准备工作。
陈长忻说,这是她第二次带队参赛。“去年,我们以闽江为灵感,将作品设计为表现江水的水波形态,并采用3D打印技术,结合可持续建筑材料进行创作。”陈长忻说,尽管这种创新形式广受关注,但由于是第一次参赛,设计主题仅注重体现闽江本身的形象,缺乏通过提炼文化将建筑元素进行转译和再造。
“这次,我们在挖掘文化上做足了准备。”陈长忻拿起一根木构架讲解道,此次不仅注重材料的环保性,还通过红砖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传统元素,将闽南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利用回收加工的蚵壳粉和红砖粉制成接头,用以连接每根木头,“这一改变不仅使作品更加稳固,也代表着我们设计理念的提升”。
记者看到,在设计图纸上,闽南红砖古厝的经典元素被赋予新的生机:燕尾脊化作凉亭屋顶两端翘起的曲线;出砖入石的独特纹理成为凉亭座椅拼接的图案;红瓦堆砌营造出海浪波涛的造型……每个细节都凝聚着团队对闽南建筑之美的理解。“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陈长忻说,这句话是对闽南红砖建筑特色的形象描述,也是她与团队设计作品《琅琅雅韵》凉亭的灵感来源。
“这样的灵感来自于两岸在建筑领域的共同根源。”陈长忻告诉记者,她在台湾澎湖岛做研究时,发现岛上很多古民居是来自闽南地区的移民建的,有着浓郁的闽南古厝风格,“‘红砖文化’在两岸建筑中都具有深远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而将其与木材融合,不仅是材料的创新,更是对文化的传承与致敬”。
搭建现场,参赛学生李以柔正在对木材进行修补。“我们带过来的时候,有些木头受到了磕碰。”李以柔说,由于材料制作和运输问题,这些木材都必须从台湾带到大陆。为此,他们精确利用每个行李箱的每一寸空间,确保能将所有木材带过来。
此次大赛作为海峡青年节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连续举办十一届,也见证了两岸青年深厚友谊的延续。“去年我们点位旁边是沈阳大学,大家在大热天互帮互助。今年旁边是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我们一起清扫,共同维护周边环境。”在陈长忻看来,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不应仅限于表面的破冰游戏或是简单的游览景点。真正深刻的交流,源于共同的兴趣和目标。通过像海峡两岸大学生实体建构大赛这样的活动,两岸青年可以在彼此热爱的领域中展开深入的讨论与合作。
采访结束时,大赛志愿者林可馨跑来与台北科技大学参赛成员合影,“我要把这些照片发给去年带队参加比赛的队长。”林可馨说,这是她第三次担任大赛志愿者,在这期间结交了不少台湾好友。“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这次台湾来的朋友们还给我带来了凤梨酥,大家的友谊越来越深厚。”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叶虹 责编: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