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中国建设报》关注:让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12月21日—22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工作会议期间,《中国建设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特刊整版刊登《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福州荣获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

福建省福州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1993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福州在大踏步迈向新世纪的进程中,首先要有一个立足于科学、切合于实际的长远的战略设想,才能使福州的改革开放事业谱写出最宏壮的乐章。他亲自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系统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为福州市擘画了美好蓝图,确立了总纲领、总方略,引领福州市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福州是有福之州,福州人是有福之人。

晋安河

福州市是历史名城,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城市中轴线从未改变,孕育了以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为代表的闽都文化;是海滨城市,福州市派江吻海,海岸线近1300千米,福州港是中国天然良港之一,通往世界各地的航线近百条;是山水城市,仅中心城区就有58座山体,闽江穿城而过,139条内河纵横交错,呈现“城在山中、水在城中”的美丽画卷;是产业之城,拥有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等叠加政策,培育了电子信息等6个千亿产业集群,在福州市成功落地了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等重大展会;是幸福之城,拥有完善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今年10月,福州市荣获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

传承奋进 创新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市工作期间,为福州市谋划了长期、具体鲜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海上福州和现代化国际城市等一系列战略构想。习近平总书记对数字福州、闽江防洪抗灾、大型交通枢纽设施建设、棚户区的人居环境改善等一系列工作部署,都集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路。

福州市高新区鸟瞰图

历届福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进城市建设发展,从滨江城市到滨海城市、从“绿化福州”到“千园之城”、从“住有所居”到“全龄友好”,福州市将理想蓝图化为美好现实。

福州市是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如何利用自身条件量身定制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答案是克服短板、发挥优势。福州市根据自身特色,形成了长期推进、多领域统筹的可持续发展特色。荣获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后,福州市启动56个示范案例的梳理工作,这些案例涉及经济产业、人居(住区)、生态、韧性、保障、安全、管理等方面。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福州市大规模推进城区跨越闽江、拓展城市格局的同时,实施闽江防洪工程,力排水患保安全,注重环境保护,开展植榕绿化和污染防治。2000~2010年,福州市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和配套设施品质,开展闽江两岸公园体系和绿化建设,转变思想观念,全面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市利用较好的城市经济和资金,将高质量发展、生态绿色发展、民生服务、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利用城市体检找到城市发展的症结和弱点,解决问题,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付诸实际建设。

勇立潮头 活力成长

敢闯敢拼的干事创业激情和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孕育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福州精神,从数字经济风起云涌、文旅经济融合发展到形式多样的就业保障举措,开放包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助力福州市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福州市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基础研究以及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福州特色优势,借助举办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打响数字福州国际品牌。目前,福州市拥有超1300家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企业、41家境内外上市的数字经济企业、144家省数字经济核心领域创新企业,孕育了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

文旅融合为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新活力。福州市紧抓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举办的契机,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活化利用,做大福州古厝旅游品牌和茉莉花“茶文化”,打造了国际城市会客厅“闽江之心”,培育了马尾船政文化城、三江口城市会客厅等9个国际特色消费空间以及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宝城项目”等一批弘扬福州传统文化、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的城市地标,探索国有资本介入、社会资本参与、更新资金设立、专项债申请等多元化城市更新投融资机制,丰富消费业态。

产城融合推进工业绿色转型。福州市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激发市场活力,打造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交流新高地——中印尼“两国双园”;基于产城融合理念出台《福州市工业园区“共享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全市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完善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优化企业和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助力传统园区现代化绿色转型。

以人民为中心打造“人才强市”。福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搭建青年创业平台、加强就业劳动保障权益等方式保障市民就业率,举办“好年华,聚福州”系列引才活动,举办专题推介会、建设融信后海等人才公寓,满足各类人才的生产生活需求,让更多人共享宜居宜业的发展机遇。

强化治理 更具韧性

为应对极端降雨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福州市以韧性与安全为底线,围绕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和城市节水工作,开展城区水系综合治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节水降损,打造安全韧性的城市,共建可持续的城市未来。今年夏天,福州市经受住了台风“杜苏芮”和“海葵”带来的历史性极端强降水的考验,仅用数小时就恢复了正常的公共生活秩序,韧性城市建设带来的“福州速度”让市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闽江江堤构建坚实的防洪屏障。为解决福州人民自古以来受到的水患灾害,福州市持续推进江河防洪治理,完善闽江干流福州段的防洪体系,加快补齐水利工程短板,提升城区防洪标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进民生福祉,为推动福州市跨越发展提供了防洪安全保障。

科学调度建设完善的水安全体系。福州市坚持治水为民的初心,实施“黑臭水体治理,改善水环境”“联排联调,提升水管理”等一系列水系综合治理行动,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在全市范围实施“高水高排”工程、清理河道淤泥295万立方米,建设截流井954座、沿河调蓄池80座。通过水系综合治理,福州市全市调蓄库容增加340万立方米以上,基本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安全、生态”,充分展现了人水和谐、城水共栖的韧性榕城景象,实现水生态、水经济、水安全、水文化的综合治理。

探索可持续的治水新模式。福州市探索可持续的治水实践,将创新管理、低碳理念和数字技术与治水相结合,在全国首创成立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打破以往管水涉及多个部门的局面,创新构建“多水合一、网厂河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建设全国首个城市级水系科学调度系统;依托智慧化管理,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做到“应急指挥一张图”,实现城市防洪、排涝、调水、污水治理一体化管理;将山洪防治与内河生态补水结合,利用水位差引水改善内河水质、发电蓄能,实施绿色、安全的可持续治水模式。

理念创新引领生态韧性。福州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了晋安公园等一批城市海绵公园,保护和利用蓝绿空间,吸纳和缓释雨水,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的韧性。

绿水青山 诗意画卷

山水之间,领略“千园之城”的生态宜居之美。福州市坐拥58座山、139条内河、1500余座公园,建成各类城市绿道共1335千米,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3.64千米,“绿水青山”触手可及。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

建设山水城市,造福城乡人民共享生态福利。为了让“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美景永驻榕城大地,福州市全力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品质,重点推进城市更新工程、生态连绵工程等行动:在城市,构建绿色出行网络,试点推广绿色建筑新技术新材料,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试点,修订并施行《福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获评绿色城市科技示范城市、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福建省节水型城市”;在乡村,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成“绿盈乡村”1908个。夯实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科学布局建设80余个水、空气自动监测站和一批功能互补的城区特色监测站,率先构建具有“山—海—城”特色的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体系,着力打造宜居生态空间。

坚持陆海统筹,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福州市坚持整体规划、系统保护、综合治理,全领域、全要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持续推进滨海新城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完成89个生态修复子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平方千米、废弃矿山48处,修复湿地1.1万亩,修复海岸线11千米,全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增强。

完善制度设计,推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近年来,福州市在推动闽江河口湿地协同保护修复中,创新实施陆地海洋、岸上岸下、流域上下“三同治”模式,聚焦多类型生态问题精准施策,让湿地恢复原始生态面貌。在全省率先实施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具体部署、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率先构建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建成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平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闽江河口湿地先后入选首批“国家重要湿地”和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见证了福州市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的生态实践。

更新赋能 品质提升

福州市全方位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城市体检先行,明确提升重点,统筹谋划抓好提升落脚点,因地制宜凸显提升亮点。2023年,福州市共生成城市品质提升项目966个,系统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重点整治交通拥堵问题,智慧改造提升服务水平,助力建设有福之州、幸福之城。

金牛山福道

以城市体检为导向,推进城市有序更新。作为城市体检试点城市,福州市建成城市体检评估信息系统,常态化开展“到边到底”的山水城市体检评估工作,依托移动端与PC(个人计算机)端系统采集工具,衔接城市更新模块,搭建“体检——更新”一体的基础数据库,探索“摸家底、纳民意、找问题、促更新、评效果”的体检更新闭环路径。建立工作专班,编制《福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25年)》,推出《福州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福州市进一步推进“城市更新+”的支持措施》等一系列文件,科学推进城市更新。通过城市体检转化生成城市更新项目,打造“体检诊断问题——谋划生成项目——生成项目包——申请资金”全链条的工作模式;目前已成功申报韧性城市等专项债券项目12个,谋划储备专项债券项目十余个。被列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后,福州市完成2000年年底以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持续推进2000~2005年建成、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老旧小区改造,打造绿色社区建设样板——苍霞新城,鼓励连线成片改造,统筹布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持续开展城市居住区建设补短板行动,打造更加可持续化的城市住区。

以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为基点,创新活用助发展。30年来,福州市一以贯之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坚持“全域推进、分类保护、活化利用、传承弘扬”,实施“山水城市更新+历史名城保护”专项行动,探索“留出特色、改出品质、腾出价值”的城市更新路径,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福州市对三坊七巷、上下杭等500余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及各类预保护建筑进行保护修缮,辐射带动集中成片保护。福州市成立了市属国有企业古厝集团,累计投入自有资金约106亿元,开展朱紫坊、南公园等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群的保护利用及运营管理。未来,福州市将持续放大“后世遗”效应,迈出闽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步伐。

交通缓堵保畅,补齐民生短板。2016年以来,福州市开展治理城区交通拥堵专项行动,其间陆续生成581个项目,城市道路长度大幅增长,年均增幅约100千米,形成了“两环”“十五条接二连三联络性通道”的路网主骨架,解决了重大交通堵点以及片区微循环等问题,加快了各组团间的快速联系。行动开展后,城区的路网密度由2015年的5.96千米/平方千米提高至2022年的8.05千米/平方千米。

智慧赋能,打造数字城市典范。福州市是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坚持建用并重,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以“数字应用第一城”为发展目标,打响数字福州国际品牌。福州市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一项总体服务、三大核心能力系统(数据资源支撑系统、基础支撑系统、应用支撑系统)、三个专题示范应用、一套系统支撑环境、一套安全支撑系统,搭建福州市CIM(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提高城市智慧化水平。

共享友好 智慧共治

福州市坚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工作,以数字化建设为抓手健全城市治理机制,联动多方力量为民解忧、为民谋利,以“不让一人一地掉队”为目标,改善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活品质,诠释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数字治理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20多年来,福州市坚持探索数字福州建设,数据开放水平、数字政府发展指数和在线服务成效度指数等均位居全国前列。打造政务数据、信用信息等城市级大数据平台、“智能+政务服务”和“秒批秒办”业务体系,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打造12345、e福州、惠民资金网等品牌数字应用工程,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社区等公共服务数字化。2022年中国数字政府服务能力系列评估中,福州数字政府服务能力在全国重点城市中获评“优秀级”。

多措并举增进民生福祉。福州市开展完整社区、“15分钟生活圈”、城市更新试点,健全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关注弱势群体,开展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改造,在全国首创“长者食堂·学堂”计划,建成长者食堂510家,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出台实施儿童友好政策49项,启动儿童友好建设项目35个,涵盖卫生、健康、教育、托幼等各方面;完善各类重点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全市新建道路、公共建筑、居住社区等5类重要场所的无障碍设施设置率均达100%。

公众参与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福州市通过市长信箱等方式,广泛收集市民意见,鼓励社区和居民参与城市管理建设。出台《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建立透明的公众监督机制,有效保障公众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长期开展“护河爱水、清洁家园”“民间河长”“认养绿地”等公众行动,充分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

专家点评

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迈穆娜·穆赫德·谢里夫指出,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申报过程中,福州市很好地展示了在综合规划、创新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积极做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国际专家评审团中方专家吴志强表示,福州市有意识地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自身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百姓需求等,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计划并一以贯之地执行。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介绍说,与其他奖项比,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是专门奖励城市的奖项,是系统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奖。获奖城市必须在经济活力、绿色发展、安全韧性、能力建设等领域都表现出色,政府所采取的行动、制定的政策也必须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创新性、可复制推广性和可持续性。

联合国人居署区域间顾问、中国事务协调人杨榕谈到,福州市的一系列规划、计划、项目、资金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在保护历史文化、推动城市更新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来源:中国建设报

编辑:黄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