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先是以一个书法家之名,镌刻于世人的记忆之中。
但是,书法只是附着在他的生命中,内置于他的精神世界里。
让我们先忽略他书法大家的光彩,探寻他在其他领域所散发的耀眼光芒。
诗章铮铮 锋芒初露
这是蔡襄人生中的第一段传奇。
景祐三年(1036年),在这一场因范仲淹而起的政治事件里,25岁的蔡襄挺身而出,加入了声援范仲淹的行列。
△纪录片《蔡襄》
酒至半酣,诗意渐浓。蔡襄提笔抒怀,为四位被贬官员鸣不平。他将四位被贬谪的官员(范仲淹、欧阳修、余靖、尹洙)歌颂为“四贤”,将碌碌无为的谏官高若讷贬损为“一不肖”。
△纪录片《蔡襄》
1300多字的《四贤一不肖》,爱憎分明,很快在开封城迅速发酵。人人争相传写。舆论沸沸扬扬,翻滚不息。
△纪录片《蔡襄》
他们是这样一群热血青年,因为共同的政治理想而集结,为捍卫共同的政治操守而并肩作战。
命运的波折让他们四处离散。
此时的他们未曾预料,岁月的长河将会如何流转,让他们在多年后,再次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庆历风骨 谏推新政
蔡襄人生中的第二次传奇,还是携手这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他们以富国强兵安民为共同的奋斗目标,再次“组团”了。
△蔡襄上疏
1043年,蔡襄与当年“四贤”中的余靖、欧阳修,以及王素共同组成谏官团队。以笔为枪,以言为剑。火力凶猛的“庆历四谏”诞生了。
△蔡襄位列“庆历四谏”
作为一个严正端方的人,蔡襄在朝政中继续展露他刚直的秉性。
从外交到内政,从制度更张到人事任免,他遇事敢言,不避权贵,“闻者皆悚然”。
△纪录片《蔡襄》
面对朝政弊端与国祚危机,蔡襄四次上疏仁宗皇帝,力主将正在西北戍边的范仲淹召回,主持变革。
△纪录片《蔡襄》
情怀高远 心系天下
庆历新政是北宋历史上的第一次政治变革,它中途夭折了。
新政失败后,“庆历君子”们被贬各地。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他超越个人得失的博大情怀。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描绘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和谐图景。苏舜钦则以《沧浪亭记》抒发胸中丘壑。
中国散文史著名的“三记”,就此问世。
△纪录片《蔡襄》
亭台楼阁不过是精神上的出离。事实上,庆历新政的流产并没有削弱这群人的政治热情。无论身处何地,他们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做事态度。入则安定天下,出则治平一方。
蔡襄决意与同道者共进退,他以父母年老为由,请求外放回乡供职。
△庆历新政失败后的蔡襄
在给韩琦的《海隅帖》里,蔡襄说道:“我是在海边农村长大的,不通世务,只会读点书。我能够回到福建任职,并奉养双亲,这真是天恩浩荡啊”。
△蔡襄楷书作品《海隅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是蔡襄的真实心意,也是他谦逊的表达。在福建的时间里,除了在父母身旁尽孝,他更有机会将他那拯救时弊、造福社会的抱负付诸实践,回馈给他深爱的故乡。
时光回转到公元1012年,蔡襄出生于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青年一样,他人生的首要目标是读书并考取功名。
△纪录片《蔡襄》
18岁,他金榜题名,在开封府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名震京师。
19岁,在崇政殿举行的殿试中,蔡襄荣登进士甲科第十名。那年的榜单上,欧阳修位列第十四。
△纪录片《蔡襄》
自此以后,他们束带立朝,进入北宋的文官系统,以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纪录片《蔡襄》
他们进退如一,宠辱不惊。“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
在他们的视野里,“道理最大”“天下为公”。这些原则如同璀璨的星辰,高悬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苍穹之上,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价值标杆和精神瑰宝。
更多精彩内容请锁定综合频道1月2日起21:55档,经济频道1月3日起20:45档,东南卫视1月6日起23:10档,海峡卫视1月9日起18:00档纪录片《蔡襄》。
来源:海博TV微信公众号
编辑:黄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