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在这里度过”,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考察调研时深情地说,“现在的建设都符合这个方向,跟我们当时设想是一致的,而且发展得比我们设想还要好。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福建是全中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福州自古是“神州名府、八闽雄都”,源远流长的闽都文化,就像福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榕树一样,庇荫着闽江下游的这一方水土,“七溜八溜不离福州”的俗谚就是榕城广大老百姓的幸福宣言。因此,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解读福州,“福”字是最合适不过的“题眼”。
探寻福州作为“有福之州、幸福之城”的渊源与特质,人文视角尤显厚重与温暖。在采访成稿过程中,无论是翻开厚厚的《福州通史》, 还是面向奔腾入海的浩荡闽江;无论是徜徉于雕梁画栋的福州古厝,还是亲近一处温泉、一棵老榕、一碗肉燕,都充满人的故事和文化的力量。辛劳的先民在此耕耘,众多风云人物在此驻足,无数的美谈佳话在此流传,让人越发感受到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的相互作用,文化根脉是一座城市取用不竭的精神滋养和“福气”所在。
福州之“福”,离不开厚重的文化遗产和活泛的当下传承。福州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2200多年建城史,历史遗存丰富,人文底蕴深厚。这里地上有三山形胜、闽江旖旎,史上有坊巷春秋、船政风云。与古为新、稽古振今。新时代的福州,秉承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尊崇之心、珍爱之心,持续探索文化遗产“找出来、保下来、用起来”有机结合的特色路子,经过多年努力,福州的历史文脉、古城风貌与城市记忆得以更好地留存延续,“福州古厝”成为一张让本地人自豪、外来者向往的靓丽名片。
福州之“福”,离不开独特的山水环境和生态优势。福州号称“榕城”,一树成林,满城苍翠。榕树对于福州来说,不仅反映了生态之美和诗意栖居,更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在“张伯玉植榕”的故事里,能够感受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朴素理想;在福州人爱榕护榕的细节中,能够感受到生态文明理念如何潜移默化、深入人心。以榕树为线索,以民生视角和群众感受切入,串联起新时代福州治山理水的理念和实践,尤能体现“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守护与传承,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发展实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福州之“福”,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奋斗力量。没有经济实力做支撑,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就缺乏稳固基础。曾几何时,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在省内经济总量不如民营经济重镇泉州,知名度不如“海上花园”厦门;因为民生欠账多、棚户区林立,留下“纸褙福州城”的慨叹;因为坐拥江海之利却开发建设滞后,而被调侃为“一座知道海却看不见海”的城市......新时代十年,福州发展日新月异,除了经济总量跃升至全省首位,城乡面貌更是焕然一新。闽江流淌千年的“黄金水道”重新复航,当年郑和船队“伺风开洋”的地方崛起现代化的空港、海港,曾经的“万国建筑博览馆”烟台山成为近悦远来的“网红打卡地”......在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变化不可或缺的“源动力”,是激励今人不断奋斗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撑。
记者在采访中对一个细节印象深刻:一位“85后”的福州青年邹元生在烟台山开了一家咖啡馆,有过多年海外生活经历的他说起福州方言、福州典故时两眼放光,由他牵头创办的“福州客”电子杂志吸引了一批海内外的青年同好,当他说出“越出国、越爱国,越离家、越想家”这句话时,我深深懂得:“福”在山水间,更在人心中。
来源:新华网
编辑:黄国伟 责编:庄颖